7月5日-9日,崇本学院五名学生詹言珷、沈思同、董世昊、王一旸、林杨墨妍顺利完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四光学院主办的2025年“拔尖计划2.0”神农架大九湖地区综合科考暑期学校学习。暑期学校围绕湖北省神农架大九湖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现象,以及湿地公园建设与生态保护、古气候与古生态重建、湿地关键带监测、碳中和示范等方面,开展包括实地授课、野外实践、分组调研、交流讨论等系列活动。崇本学子与来自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5所高校的近40名基础学科拔尖基地的师生共同参与本次暑期学校。
开营仪式上,崇本学院辅导员高鹏作为参与高校代表发言。他对李四光学院的悉心组织与筹备表示衷心感谢,感谢暑期学校为地球科学领域拔尖学生提供了拓展视野与交流合作的平台;他希望所有参与同学在活动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收获珍贵的友谊。
在第一天的野外考察中,营员们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神农谷、神农顶、板壁岩等考察点,详细了解神农谷高海拔地区出现的魁蓟、云顶杜鹃等特征植物,探讨石林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结合沿路所看到的植被特点了解神农架地区针叶林、常绿落叶林和阔叶落叶林在海拔变化过程中的过渡变化,以及板壁岩的形成原因、白云岩层的形态特征、岩溶地貌的特征等知识。
第二天,营员们前往大九湖湿地,实地了解泥炭沼泽湿地的水资源、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及其相互作用,采集泥炭藓和其他植物进行详细观察;在落水孔观察的过程中,了解湖泊和沼泽形成原因,全面理解修建堤坝、水渠等水利设施和开采地下水对当地水文系统平衡的影响。
野外实习的最后一天,营员们来到湖北省与重庆市的交界处,了解此处山体的地形形成原因,详细观察志留纪岩石,以及湖北重庆间山体岩石明显的岩性改变。营员借助专业采样仪器,深入到地下1米采集泥炭藓样本,结合老师讲解大九湖盆地形成的历史过程,对“湿地的时间刻度”建立具体形象认知。
结营仪式上,崇本学院沈思同、董世昊、王一旸、林杨墨妍四位同学进行了题为“神农架大九湖湿地水文系统和大气的相互影响”的小组展示汇报;詹言珷同学作为营员代表发言,他分享了自己作为非专业地质学生在实践中的新视野与新收获,感叹于地质工作者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科研精神,体会了学科交叉的趣味和价值,同时对带队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不同学校营员们提供的多元视角表达感谢。
在为期五天的野外科考之旅中,崇本学子展现出了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大家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了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也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与多所高校、不同学科的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未来,崇本学子将会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投身地球科学研究事业,在科研道路上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