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

《地质旅行》—我们成长在路上

发布者:王雪发布时间:2023-09-27


202394-17日,中国海洋大学崇本学院首次开设的《地质旅行》特色实践课顺利结课。海洋科学拔尖基地2022级的36名学生在毕乃双教授、吴晓副教授和孙梦雪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青岛-东营-烟台-青岛的地质旅行,在孤东海堤、黄河三角洲、蓬莱阁、胶莱盆地、桃村盆地、莱阳白垩纪地质公园等地留下了年轻学子坚实的脚印。

 

1   野外记录簿                            图2  地质旅行实习报告

 “海洋科学拔尖学生为什么要开展地质旅行?因为陆地和海洋是地球不可分割的部分,开设《地质旅行》课程旨在深化学生对地球系统的认识,帮助学生构建地球系统科学的思维模式。课程通过旅行这一特殊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沿途所见的地质现象,理解地质现象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各地层建立与各地质构造发生的先后顺序,引导学生运用地质学‘将今论古’的观点和普通地质学的基本原理理解当今地貌,为未来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奠定交叉学科基础。同时,地质旅行路线也是经过了专门设计,蕴含了很多独特的思政元素,承载着特殊的思政教育功能,比如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来山东考察时曾经驻足的黄河入海口。学生可以站在同一个地方,遥望同一片海,感受身上的家国重任”课程设计者毕乃双教授如是说。

在孤东海堤,同学们一起站在海岸边看海天一线。吴晓老师逐一讲授防波堤、扭工石等的构造原理,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海岸防护工程的类型及胜利油田开采的艰辛历程。现如今成为景点的孤东海堤最初也是为了安全开采石油而修建,是胜利油田为保障沿海石油生产而建设的"海上长城"。遥想当年的忙碌场景,这汩汩的石油就像奔腾的热血,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3   孤东海堤

在黄河三角洲,同学们一起在黄河边看湿地景观。浑浊的尾闾河段黄河水静静地向前流淌,滋养着齐鲁大地上的生灵。在夕阳的余晖下,芦苇丛中优雅站立的鸟、黄河三角洲上光影斑驳的湿地无一不彰显着自然的力量。在废弃河道形成的湿地上,海水倒推着河水在滩涂上缓缓流动,同学们跟随带队老师一起拍打泥滩,亲身体验着液化现象。

 

4   课程讲授1                            5   黄河入海口考察点

在五里桥与赤山,同学们一起观赏玄武岩与古剥蚀面。毕老师详细讲解了喷发玄武岩的成因和特征,并带领同学们用地质锤采集含二辉橄榄岩包体和辉石巨晶包体的玄武岩标本。来到莱阳唐家泊大露头,层叠的岩石彷佛一张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这是古老地球历经的风霜,是悠悠岁月走过的痕迹,几毫米的岩石层讲述的却是几十亿年前的雄浑壮阔,只需一瞥就令人顿生敬畏。粉子山群被人为开采的大理岩露头在四面的青山中显得十分刺眼,风化破碎的岩石表面像是一个硕大的伤口。美丽山峦到破败岩石的变迁让同学们第一次深刻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义。

 

6   课程讲授2                        7  烟台市海阳市崖南头村西侧考察点

在乡间路上,同学们一边探讨,一边看蓝天、田野与牛羊。走走停停之间,同学们感受到了一套套有灵魂的岩石、一条条有生命的山脉。脚步慢下来就能听到“斯螽动股,莎鸡振羽”,清脆有力地唱着田野与自然的旋律。

 

8   乡间采风1                               9   乡间采风2

《地质旅行》是双脚的前行,也是心灵的洗礼。老师们在传授地质知识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到课程中,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落实到课程中。课程最后一站安排在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师生怀着敬畏之心共同登上英灵山,共同追忆历史,缅怀先烈。坐在抗日烈士纪念塔的台阶上眺望远处的群山、听高速列车呼啸而过,同学们内心受到的冲击更加强烈,纷纷表示,先烈留给我们的信念与精神,我们不能遗失;战争留给民族的痛苦与思索,我们不能忘怀!

10   胶东革命烈士陵园

《地质旅行》课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增强了学习交叉学科理论知识的热情,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让拔尖学生坚定了探索地球科学奥秘的远大志向。


崇本人有话说:

周嘉雯: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旅行,而是人生第一次真正的地质考察,所以自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在整个课程过程中,我体会到地球系统科学的复杂和严谨,看到了陆地和海洋的一体性,学会了大到界系统组、小到一块化石的诸多地质学专业知识,更对身处的胶东半岛地理、历史、人文有了不同角度的认知。


刘雨程:本次地质旅行是我大学生涯中十分难忘的经历,让我对地质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野外考察期间,我掌握了地层划分、岩石鉴定、构造分析、矿产评价等地质学知识,也体验了黄河文化和历史的魅力,感受了山东半岛的风土人情。


苏志恒:此次地质旅行在学习地质知识之外,让我进一步开拓视野、增加阅历。我领略了江海山川的壮阔,也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厚重文化底蕴。


杨慧祥:这次地质旅行中很多任务需要小组合作完成,这让我明白了沟通与协作在地质考察中的重要性,更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了地质学对可持续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刘耔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历了为期14天的地质旅行,完成野外考察与报告撰写后才深知地质工作者的艰辛与不易。我从分不清三大岩类到熟悉他们的常见种类,从分不清“断层”和“节理”到学会量产状……每日的旅程诚然不轻松,但有各位老师和同学的陪伴,这段辛劳付出的时光也将成为我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