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崇本学院2019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1-10-20

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我一直想来这里看一看,受受教育。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时的殷殷嘱托,响彻齐鲁大地。

101617日,追随着总书记的足迹,在崇本学院陈青副院长、秘书孟晶晶老师的带领下,崇本学院2019级学生前往威海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刘公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PART.01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纪念日

时空交错中感受先辈精神力量



10月16日下午2:40,同学们来到了位于威海荣成市的郭永怀事迹陈列馆。

郭永怀同志是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新中国成立后,郭永怀同志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领导和参与了我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赴北京汇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59岁。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后来正是凭借这一珍贵的数据,才有了核导弹的成功研制。郭永怀作为我国近代的力学奠基人之一,曾编写《流体力学概论》等教材,这使正在学习流体力学的同学们感触颇深。

在馆内一个原子弹爆炸的实景模拟墙前,看着远方的蘑菇云一层层升起,感受着脚下传来的震感,同学们思绪穿越了时空。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正是在整整57年前的此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那一批如郭永怀般献身科研,以身许国的科技工作者们的默默付出,才有了我国国防科研事业的突飞猛进,才有了国际地位的飞快提升。



PART.02

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刘公岛,大清帝国创建所谓“强大海军”的见证者,甲午战争的亲历者,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最终地,这是一个令很多中国人都难以释怀的地方。10月17日上午,同学们乘船登上刘公岛,来到了原北洋水师提督府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北洋水师提督府是大清朝海军的总部,该馆利用原北洋水师提督府等清代建筑为陈列展示场所,将传统陈列形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在一起,生动再现了当年北洋水师及甲午战争的历史原貌,使同学们身临其境,感触颇深。陈列展示主要包括北洋海军陈列、礼仪厅复原陈列、威海卫之战陈列、北洋海军将领会议蜡像厅、丁汝昌殉难处、济远舰打捞文物展、复制克虏伯大炮、丁汝昌生平事迹展、北洋海军将士事迹展、北洋海军将士名录墙、甲午战争史研究成果展等等。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陈列馆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推开历史的厚重大门,倾听战争的警示启迪,感受甲午战争失败带来的强力刺痛,感受丁汝昌、邓世昌等将领捍疆卫国、浴血奋战的爱国情怀,感受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不断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艰辛。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唤起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甲午战争的失败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必然灭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海军及海防的建设,并作出了重要的指示。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我们应居安思危,增强全民的海权意识,加强海防建设,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历史警钟长鸣!



                       PART 03 
  学生感想             
                                 


李圣龙:

身披维多利亚涂装的定远舰模型静静地陈列在明黄的灯光下,圆形的炮塔和水滴型的救生艇把我的记忆拉回7岁那年,也把我拉回了127年前的甲午海战。

大概是七岁那年,我来过一次威海,虽已记不清具体去过哪里,但记得大伯给我买了一艘定远舰模型当作纪念品,组装以后可以遥控。当时的我还一个劲地问这是船的什么部分,有什么用,火炮、救生艇、桅杆、烟囱一个都没逃过。当时装上船桨和电机后,船能够歪歪扭扭前进时的喜悦仍在眼前。但是在这次的参观中,这份记忆却多了些厚重和敬佩。在刘公岛的纪念馆里,我知道了当时的她是蒸汽动力,桅杆是做风力辅助;知道了被日军偷袭后重伤搁浅的她,仍用舰艉的克虏伯炮击毁了偷袭她的“第九号”鱼雷艇;知道了为避免被敌方缴获,丁汝昌下令由北洋水师将她炸毁,这艘“遍地球第一等之铁甲舰”在不屈中英勇壮烈地完成了她的使命。我看着橱窗里的定远舰,她多美啊,要做出这个决策是有多么困难和辛酸,承载了多少不屈与爱国的感情。积贫积弱的年代,想要保家卫国却无可奈何的,是守在刘公岛的他们。慈禧的庆寿的花销足以组建10个北洋水师,在边疆坚守的兵员将领们却只有最初购置、年久失修的船只,苦苦支撑,爱国、不屈、以身报国、向死而生的他们,是何等悲壮,后世的我们又是何等敬佩!

流体力学的学者,造“大炮仗”的科学家,热切地爱着国家和科研的他,或许是我应当追随的人吧。在看了电影《我和我的父辈》后再来参观郭永怀纪念馆,深有感触,竟第一回想在纪念馆里把人物的生平事迹一一细细来看,除了是对电影的call back,也是对自己前路的激励。惊艳了我的是,风洞实验室、模拟氢弹爆炸、越来越多的科技进入了纪念馆,让我更能身临其境,回到过去来体会当时的情感。那种艰难的抉择和长久的坚持,带入到那个弱国无外交的时代,希望不那么伟大的自己,也能做得出来。这是一回真正触动了我的纪念馆参观,感觉里面的每一个影片和展品都值得我去看,而设在最后关于郭永怀夫人李佩先生的部分更是感染了我,两个热爱国家、身怀热忱的人结合到一起,是多么的可贵与难得!

  

王浩东:

       20211016日,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57年后的日子,我怀着景仰的心走进郭永怀事迹陈列馆,跟随讲解员的话语与脚步走进了这位伟大烈士的一生。我为郭永怀先生的事迹洒下热泪,因为先生天赋异禀,在祖国渴求世界先进技术的时候远渡重洋,跟随冯·卡门大师登上学术巅峰后,他却放弃荣华富贵,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动身返家,引领祖国的艰苦创业之路。我敬仰郭永怀先生舍家为国的精神,震惊于他没能有机会为女儿送去一双布鞋,却曾将全部家当捐于祖国。祖国也曾沐浴战火,祖国不是生来繁荣,是有信仰的先辈们无私奉献,甚至以身许国,换来了我们幸福的今天。面对今天在某些网络媒体中流行的曲折的价值观、金钱观,缅怀烈士最能使我们沉静下来,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人值得我们尊敬,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应当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将永远怀念先生。

  

郭辰洋:

为期两天的威海红色教育很快就结束了。漫步在威海的街头,崭新的大厦、宽敞的马路、整齐对称的绿化等景象都展示出这座滨海城市正走在高速现代化的大道上;环绕在刘公岛的小径上,湛蓝的天空、略显沧桑的建筑、涌起白浪的大海等景色都传达着宁静祥和的氛围。

在威海这个现代化的城市中,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既具有现代化城市的朝气,又有着小城一般的安静。两天以来的所见和这次行程的主题——红色教育似乎有些矛盾,但这种和平发展的环境是谁为我们创造的呢?从矗立在刘公岛西岸,举着望远镜凝望着威海的邓世昌管带的雕塑身上,我看到了当年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从“亚洲最强海军”的虚名上跌落,随着日军舰炮击碎的不仅仅有北洋水师的舰船,还有清政府脆弱的国防;从郭永怀纪念馆精神矍铄的郭先生身上,我看到了身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执着和坚持,而这种执着和坚持之上,背负着为新生的共和国撑起核保护伞的重任。随着罗布泊的数声巨响,冲天的蘑菇云和大地的震颤使得国外虎视眈眈的核大国为之震撼,新中国的发展终于不用在核讹诈下缩手缩脚地进行。

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北洋水师中牺牲的战士为中华民族敲醒了警钟——作为一个陆地强国,不仅仅需要守备着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上疆土,300余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也需要同样的重视。而以郭永怀先生为代表的,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决然回国,并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科学家们,则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以及卧薪尝胆、勇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如今,中国正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大步前进,国家的发展在强大的国防的保驾护航之下顺利进行。但我们在享受着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铭记那些为了国家的安危而献出自己生命的先贤、烈士们及其精神,利用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贡献出属于21世纪青年的力量。

  

王治桥:

此次威海之旅时间是短暂的,但影响是深远的。郭永怀纪念馆一行,我不禁反思审问自己,一者,今日之生活是否幸福?实际上必该是幸福的。但倘若自己却也不觉幸福,便是有愧于前辈们了。珍惜当今之安康殷实,不因别的,只因其来之实属不易足矣。二者,投身科研,奉献忘我,终有所用于国家,实属慷慨激昂,令人热血沸腾之事。此番所需,一为天赋,二为付出,三为情怀。抛去天赋才智不谈,且问每日是否愈加勤学?所学可已领悟?于未来之规划,理想之生活,是否真正有益于此?